1979年初的一个月底,邓小平接受了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去了华盛顿,跟美国方面聊了聊国家大事。
这次去美国访问,主要是为了跟美国进行全面交流,同时还希望吸引国际上的大公司来中国投资,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另外,还有个挺关键的事儿,就是要给人民解放军在对抗越南时,把后顾之忧都给解决了。
在美国的九天行程里,74岁高龄的邓公费尽心思,忙前忙后参加了八十多场大大小小的活动,一心想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可以说,邓公除了每天必须的睡觉时间,几乎一刻也没闲着。
结果,邓老展露的非凡魅力在美国刮起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邓热潮”,让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去美国访问,邓公不仅办完了国家大事,还顺利让美国答应帮忙牵制苏联,另外,他还意外得到了一个等了42年的好消息。
邓公来到美国的第二天晚上,华盛顿的中国大使馆里办了一场特别热闹的宴会。宴会上,一位头发花白的美国老奶奶,在外交官的带领下,走到了邓公面前。
当看到这位老人时,邓公和他身边的中国工作人员都愣了一下。毕竟,能参加那场招待会的美国人,要么是高级官员,要么就是在社会各界很有名气的人。
不过,在这次很重要的宴会上,这位美国老太太打扮得挺特别,她穿的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衣服,而不是常见的西方晚礼服。
见到邓公后,那位老奶奶突然说了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有点懵。她紧紧握着邓公的手,笑着说:“找你可真不容易啊!”
瞅着眼前这位从没见过的老奶奶,旁边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邓公却高兴地问:“您是斯诺太太吧?”
当邓公准确无误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位美国老太太开心得不得了。接着,她从怀里掏出一张又黄又破、看起来年代久远的信纸,递给了邓公。
拿到信件的邓公,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看了起来,虽然信上字数寥寥,内容也十分简明,但即便如此,也让一向从容不迫的邓公感到十分意外,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就像斯诺夫人说的那样,这封有点旧的信是毛主席42年前亲手写给邓公的。话说回来,那个被邓公叫做“斯诺夫人”的老奶奶到底是谁呢?为什么毛主席写给邓公的信会在她那儿呢?
【缘起红色圣地】
这位老太太很特别,她本来的名字叫海伦·福斯特。说到邓公为啥管她叫“斯诺夫人”,那就得聊聊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故事了。
1931年,刚毕业的海伦心里暗暗发誓,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全球闻名的大文豪。只不过,她生在中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到大,眼里看到的、心里想的,都离不开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圈圈框框。
要想让全世界都喜欢自己的作品,首先得全面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她决定去充满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息的中国,好好探索一番这个真实的世界。
24岁的海伦离开爸妈,一个人跑到老远的老远的中国上海当记者。由于不懂中文,海伦刚到中国那会儿,她的“采访”任务进行得特别费劲。
正当海伦陷入困境、不知所措时,那位在中国这片悠久土地上探索多年的美国记者斯诺,闯入了她的世界。
海伦被斯诺对中国的了解和他勇于向世界展现中国真实面貌的胆量给深深打动了。没多久,他们在工作之余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随着越来越了解对方,他们都觉得对方就是自己这辈子要找的那个人。
到了那一年的年底,斯诺和海伦在那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举办了婚礼,从此海伦有了个新称呼,叫做海伦·福斯特·斯诺,大家都叫她“斯诺太太”。
那时候,日本鬼子偷偷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一步步侵占中国的土地。可蒋介石觉得家里安稳了才能对外打仗,所以国民政府没动一兵一卒,就把东北三省白白送给了日本鬼子。海伦呢,她特别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跟着老公去了北方,在北京和东北之间跑来跑去,真实记录了日本人在东北干的那些坏事。
不过,尽管有如斯诺夫妇这般站出来揭露日本侵略恶行的外国媒体人,但那个已经遭到众人指责的国民政府,却依然在自我欺骗,不愿面对现实。
因为对国民政府越来越灰心,北平那些思想开放的学生们终于忍不下去了。他们豁出去了,跑到大街上,跟日本帝国主义对着干,想让全中国人民都觉醒过来,一起抗日救国。这就是有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大行动。
那时候,斯诺在燕京大学当老师。看到学生们对抗日救国的热情那么高,斯诺和他的妻子都被深深感动,于是他们果断决定,要给这些有志气的年轻人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慢慢地,随着对学生们认识的增多,斯诺夫妇从“保护者”变成了“一份子”。在和这些年轻人的日常交往中,他们越来越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这个充满传奇与辉煌的国家。
1936年,斯诺和大家商量之后,决定去西北找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聊聊天,采访一下。他离开北平后,因为局势很乱,海伦好几个月都没收到丈夫的任何消息。
心里十分想念丈夫的海伦,找到了以前帮丈夫去陕西的那位革命伙伴,想请他帮自己也去那片红色的神圣之地。
不过世事难料,到了西安后,由于国民党正在围攻红军,海伦没能顺利见到在保安的丈夫,反倒出乎意料地碰上了“少帅”张学良。
聊到怎么帮中国渡过难关时,张学良曾跟海伦讲过:
现在最紧要的事儿,就是别再自个儿跟自个儿斗了,得和红军联手,大家站一块儿,由一个国防政府来带头。
张学良当时说的话,后来被海伦找朋友帮忙,发在了《纽约太阳报》《伦敦每日先驱》还有咱们国家的《华北明星报》上。这事儿一传开,各国官员就都知道了他们眼里“西安事变”背后的那些故事。
1936年年底,斯诺夫妇在西北没能碰上面,不过好在最后在北平又见到了。海伦翻看着丈夫从陕北带回来的,关于采访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笔记,心里头特别激动,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毛泽东对中国形势的看法和预判,让海伦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当她的丈夫着手编写《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海伦打定主意,要亲自去延安见见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不平凡的延安之旅】
1937年,海伦踏上了专属于她的延安探访之路。可没想到,跟老公以前的访问比起来,她这次经历特别曲折,说得夸张点,真是惊心动魄呢。
海伦第二次来到西安,打算在这里转机,可没想到这次遇到的待遇跟上回大不一样。
那时候,海伦在西安事变前准确传达了张学良的话,而斯诺也实话实说地报道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这使得国民党对斯诺夫妇非常不满。
在西安,国民党派了好些警察围着海伦转,说是为了保障她的安全,其实呢,就是想盯着她的一举一动。
这种时候,想去延安见毛泽东他们是不可能了,就连自己的行动自由都受限了。正当海伦费尽心思琢磨怎么离开国民党的控制时,幸好碰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同乡,他帮她顺利逃出了西安城。
海伦离开西安,走了很长的路后,在三原城终于和红军接上了头。有红军一路保护,海伦安全地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还在那儿高兴地见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共产党的领导。
尽管是初次相逢,可海伦那份热乎劲儿,让毛主席和朱老总感觉就像是重逢了多年的老友一样。
等海伦翻出丈夫斯诺给毛主席拍的那张照片时,她才恍然大悟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并且风趣地说:“真没想到,我这平时不打扮的人,在斯诺同志的镜头下竟然还挺上镜。”
看到毛主席那么和蔼可亲,海伦来之前的顾虑全都没了。从红军是怎么开始的,到现在中日之间的形势,海伦都想尽量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这里面,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独特见解给她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中国老百姓的抗日斗争,要么赢,要么输。要是南京政府能突然明白过来,采纳那十条重要方针,咱们就有希望赢。不然的话,只怕国家就危险了,很难逃脱失败的结局。
海伦听了毛主席的回答,一开始半信半疑,觉得主席说得太肯定了。虽然那时候国民党做了很多坏事,但单看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国民党军还是占有一定上风的。
当她亲眼瞧见了那份《抗日救亡十大纲领》后,心里才真正觉得毛主席说的话才是能带着中国走向最终胜利的好主意。
在延安待了好几个月,海伦访问了61位革命大人物,像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将军、徐向前元帅等等,她写的采访笔记加起来总共有27本之多。
不过,虽然这次延安之旅收获了很多,海伦心里还是有个挺大的遗憾,那就是没能亲眼见到大名鼎鼎的邓小平和任弼时。
那时候,邓小平和任弼时带着队伍去了八路军在泾阳的指挥中心,没有呆在延安。海伦心里想着要“收获满满”,就坚决地向毛主席请求,希望能跟着队伍去找邓小平和任弼时。
原本,毛主席不打算让海伦跟着部队一起走。那时候的革命情况挺危险的,虽说海伦能当个战地记者,但战场上啥事儿都可能发生,万一海伦有个闪失,毛主席可怎么跟老朋友斯诺说呢。
可海伦偏偏铁了心要跟部队一起走,甚至还向毛主席证明说:
那场惊心动魄的上海战斗,我可是亲眼见过还采访过的。国民党对我严加看守,想把我困在西安,但都没能得逞。经历了那么多风险和困难,我都平安无事,您就安心吧。
最后,海伦太坚持了,毛主席只好让步说:“唉,既然你这么想去,那我就帮你给小平同志写封推荐信吧。”这封信给任弼时和邓小平,写得挺简单,就是说斯诺的夫人要作为战地记者跟部队上前线,希望你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多关照关照她。
【时隔42年的圆梦】
不过,等海伦千辛万苦走到泾阳八路军总部,却听说邓小平和任弼时带着队伍去太行山安排工作了。
当海伦正打包行李,打算启程去太行山时,收到了丈夫斯诺的信,这让她不得不放弃跟随邓小平的步伐,转而回到了北平。可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
1950年的时候,任弼时因为生病去世了,海伦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并进行采访。后来,朝鲜战争打响,中美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海伦不仅没法再去中国,甚至在国内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指责。
不过就算这样,她也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断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轨。
1972年,当中美关系开始变暖的时候,海伦立刻回到了她想念了十多年的地方。这次到中国,她重逢了朱老总这些老朋友,不过遗憾的是,还是没能见到邓小平。不过,毛主席当年亲手写的那封介绍信,海伦一直小心珍藏着。
1979年的时候,海伦终于见到了她一直想见的邓小平。那时候,他们俩都已经过了70岁,并且之前从来没有机会碰面。不过,在招待会上碰头的那一刹那,他们彼此间好像有了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海伦明白,之前因为各种情况没能采访到的邓小平,其实是个大人物。而邓小平心里也一直记挂着斯诺夫妇对中国共产党的那份恩情。
等了42年,海伦终于实现了梦想,她拿着一封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变得强大,最后让国家独立的珍贵信件,亲自交给了邓公。邓公接过这封简短却意义重大的信,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997年1月的一天,海伦在梦里安静地走了。她快走的时候,说的最后的话是希望墓碑能朝着东边,这样她就能一直看着太阳出来的方向了。
海伦和斯诺夫妇,一辈子都在努力向全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探索真理、维护公正的中国革命故事,他们是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好友。